水,是有性格的;
日本作家 江本胜 的研究能佐证这一观点:将蒸馏水放在相同的器皿中,保证其他条件相同置于不同的场景、贴上表达不同情绪的文字、运用不同语言(如中文、韩文、日文及英文等)对其说话等等,然后将其冷却至晶体;观察发现不同条件呈现的晶体形状不同:贴上“谢谢”标签的晶体和谐,给你祥和的感觉;而贴上“愤怒”标签的晶体突兀,给你不愉快的体验……你可能,觉得其中有很大部分的人为因素,但停下来思考一下,也应该能感受水的性格。
水,是有性格的;
日本作家 江本胜 的研究能佐证这一观点:将蒸馏水放在相同的器皿中,保证其他条件相同置于不同的场景、贴上表达不同情绪的文字、运用不同语言(如中文、韩文、日文及英文等)对其说话等等,然后将其冷却至晶体;观察发现不同条件呈现的晶体形状不同:贴上“谢谢”标签的晶体和谐,给你祥和的感觉;而贴上“愤怒”标签的晶体突兀,给你不愉快的体验……你可能,觉得其中有很大部分的人为因素,但停下来思考一下,也应该能感受水的性格。
年前在当当给朋友买了这本张德芬的《遇见未知的自己》,自己翻了些许并送给了她;之后一直以没有时间为由而再次拾起,其实电子版一直存放在磁盘,它就是这样一直呆在那个被遗忘的角落;
中途其实也试着去打开过,但还是缺少买书时的激情去看完;总觉得没有多大的帮助对人生,其实书中阐述的观点“找寻遗失的真我”我一直都懂,只是不去试着寻找而已,只是以没有时间为由去真正的停下来思考;很多次我也曾想过,到底在追寻什么?毕业找工作–努力工作–挣钱买房结婚,这好像就是被安排好的(当然,是现实让我不得不这样走),我应该以这样的流程走下去;在工作中提升自己、锻炼自己,让自己一步一步走向成熟、走向优秀;
这些天在阅读《企业应用架构模式》这本书的电子版,文章开篇就三层模式展开阐述,讲述三层模式产生的背景昨天刚看到第一部分的3.1–架构模式;现在想就我所看的做个总结:
三层架构即就是常用的MVC(Model-View-Controller)架构,即就是模型-视图-控制器;Model采用面向对象抽象出来的实体,对应于数据库中每一条记录,该层作为软件数据的载体;View只提供数据、信息的显示,不参与业务逻辑处理;Controller则具体操作业务逻辑的处理,针对项目的复杂程度来考虑是否需要service层;采用分层的优势到底在哪里?能非常便捷的重构项目,轻松的更换数据载体(数据库)、表现方式(网页、报表等),如业务需求发生变化只需要在逻辑业务层修改即可;至于更多的优点参考Google、bing或者sogou(现在觉得sogou比baidu搜索质量好);三层的劣势:过多的分层导致软件效率下降;层次不能封装所有东西,可能给我们讲带来级联修改(如果在界面增加显示一个数据域,可能需要在数据库增加字段,从而影响级联修改)–参考本书的说法。